Ton Roosendaal将于2026年1月1日卸任Blender首席执行官职务。该消息在今日[Blender]大会主题演讲期间公布。
作为这款开源三维软件的原始作者及过去三十年的公众代表人物,[Roosendaal]将其职责移交给现任[Blender]首席运营官[Francesco Siddi]。
[Roosendaal]本人将转入新成立的[Blender]基金会监事会。
[Blender]基金会其他新任理事包括开发主管[Sergey Sharybin]、产品主管[Dalai Felinto]以及运营主管[Fiona Cohen]。
Blender创始人与主要推动者
Blender最初是1990年代中期[Roosendaal]与他人联合创立的荷兰动画工作室[NeoGeo]的内部软件,他为此编写了定制工具。
虽然最初计划成为商业产品,但当投资者决定撤资其创办的[Blender]开发公司[Not a Number]时,[Roosendaal]选择了开源道路。
一场众筹活动迅速筹集到回购代码库所需的11万欧元,2002年10月13日,[Blender]以[GPL]许可协议正式向全球发布。
从一开始,[Blender]就与大多数开源CG软件有着两点显著区别:
其一,早在首次发布前,[Roosendaal]就成立了非营利性[Blender基金会],使开发工作能通过类似商业软件公司的组织架构运作。
其二,该软件通过一系列"开源电影"(始于2006年的《大象之梦》、《大雄兔》和《辛特尔》)在近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测试。
早期开源电影通过DVD预售和艺术资助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资金,不仅为[Blender]提供了重要曝光机会,更展现了[Roosendaal]作为制片人和推广者的天赋——融合了激情、亲历亲为与人格魅力。
从爱好者首选到专业生产主力
到2010年代中期,[Blender]已悄然被各大工作室采用,皮克斯确认其是少数获准内部使用的第三方三维工具之一。
重大转折点是[Blender 2.8]的发布:这个2019年版本解决了诸多界面和工作流程问题,这些问题曾让习惯商业三维软件的艺术家望而却步。
此举催化了科技巨头对[Blender]的支持,继[Epic Games]发起[百万美元资助计划]后,[AMD]、英特尔、英伟达和高通等公司相继提供支持。
去年,[Blender开发基金]的企业赞助商贡献了接近[Blender]组织总收入的40%。
由此获得的310万欧元用于支付超过15名全职开发者及同等数量技术支持人员与兼职开发者的薪酬——其团队规模已超越许多商业CG软件。
Blender的公众化身
在此期间,通过担任[Blender基金会]主席及精神领袖的角色,该软件始终与[Roosendaal]个人紧密关联。
2019年笔者为英国科技杂志专访他时,他精准地将自己描述为"Blender的化身"。
但在同次访谈中,他强调"Blender远比我个人重要",并表示:"现在需要让组织在没有我的情况下运转,我才能继续前进。"
六年后,随着新领导团队的任命,这一计划终于实现。
从单人领导到四核管理架构
在[Blender]大会宣布卸任时,[Roosendaal]归纳了推动[Blender]成功的四项核心能力:组织者、开发者、设计师与企业家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新团队并未试图寻找一人统揽四职,而是将职责分配给了四位专才。
前动画制片人[Fiona Cohen]担任组织角色,出任[Blender基金会]新任运营主管。
开发职责由[Blender]首席工程师[Sergey Sharybin]担任,他同时兼任基金会开发主管。
设计职责移交至另一位资深[Blender]艺术家兼开发者[Dalai Felinto],他担任新产品主管。
关键的企业家角色则由现任[Blender]首席运营官[Francesco Siddi]承担,他将接任[Roosendaal]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职务。
[Siddi]于2012年作为开源电影《钢铁之泪》的视效艺术家开始参与[Blender]组织,后续担任过网页开发与流程开发工程师。
2017年起他担任后续开源电影的制片人,并于2020年开始负责[Blender]的产业合作关系。
[Roosendaal]评论道:"我为拥有这样一支才华横溢的年轻团队感到自豪,他们将带领我们的自由开源项目迈向新十年。"